老烂腿就是静脉曲张性溃疡,因为静脉血压增高,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引起的小腿皮肤水肿、硬化和溃疡,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溃疡长期不愈合,可引起湿疹。传染性湿疹性皮炎还可引发癌变,影响患者行走功能,降低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有外用表皮生长因子,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E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控制感染。血栓引起的溃疡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抗凝药物。 溃疡愈合后可行手术治疗,纠正静脉曲张和静脉高压,如使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静脉剥脱术等,可切除溃疡或者植皮消除溃疡。合并肿瘤时,可手术切除肿瘤。 也可以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激光照射等物理治疗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小腿静脉性溃疡为静脉功能不全发展的最终结果,如纠正静脉曲张或消除血栓,则可以恢复患者功能,预后良好。
儿童的青枝骨折及成人无移位骨折,可不做特殊处理,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三到六周,即开始活动。 对于有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手法复位满意可采用横行八字绷带固定。治疗后严密观察双侧上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若肢体肿胀、麻木,表示固定过紧,应及时放松。术后一周左右,由于骨折区肿胀消失或因绷带张力降低,尝试绷带松弛而导致意外。因此复位后两周内应常检查固定是否可靠,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 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指征有: 一、病人不能忍受八字绷带固定的痛苦。 二、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 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四、开放性骨折。 五、陈旧骨折不愈合。 六、锁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 切开复位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选择钢板、弹性钉等固定。钢板固定时根据锁骨形状进行预温处理,并将钢板放在锁骨上方,尽量不放在前方。
肋骨骨折是胸外科常见疾病,肋骨骨折治疗原则为有效控制疼痛、肺部物理治疗和早期活动。 根据损伤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办法: 一、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骨折两断端应有上下完整的肋骨和肋间肌支撑,较少有肋骨断端错位、活动和重叠,固定胸廓能减少肋骨断端活动减轻疼痛,可采用多头胸带或弹性胸带固定胸廓,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胸背部、胸侧壁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胸壁软化范围小,反常呼吸运动不严重的患者。 二、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有效镇痛和呼吸管理是其主要治疗原则,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应采用纤支镜吸痰和肺部物理治疗。呼吸功能障碍者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正压通气对浮动胸壁有内固定作用。长期胸壁浮动,且不能脱离呼吸机者,可实行手术固定肋骨。 三、开放性肋骨骨折。胸壁伤口需彻底清创,再选用上述方法固定肋骨断端。
跟痛症是足根部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是足部常见疾病,常见的原因有: 一,足底折经膜损伤,足底折筋膜病变包括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急性损伤是指折筋膜断裂和拉伤所引起的出血水肿,引起炎症因子释放,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足跟部疼痛。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折筋膜炎,这也是成人慢性跟下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二,跟垫病变,跟垫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脂肪组织,跟垫损伤后,跟垫自身结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力学改变,导致应力集中,最终导致跟痛。 三,神经性跟痛,常表现为烧灼样痛、刺痛或麻痛,可以与神经根受压和足根部神经瘤有关。是跟骨病变包括跟骨骨刺、跟骨高压症、跟骨应力性骨折、跟骨骨质疏松。 跟痛症的原因较复杂,与根部足底筋膜,跟垫神经,跟骨等多种结构有关,其中足底折筋膜炎是跟痛症的主要原因。
跟腱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跟腱周围的炎症,常见的有跟腱炎,跟腱滑囊炎。 跟腱距离跟骨止点二到六厘米范围内是一个相对缺血的部位,距离止点四厘米处跟腱的周径最细,此部位最易发生损伤,是引起非止点性跟腱炎的内在原因。常见的外部原因是跟腱遭受过度的应力和反复的微小损伤后,引起腱周组织炎症及跟腱本身的蜕变和部分断裂,如突然增加运动量,跑步平面改变以及穿鞋不合适等。 过度的训练,除了功能性旋前和小腿三头肌的弹性减弱是引起跟腱炎的最常见原因,止点性跟腱炎是跟腱止点处发生纤维黏液性变性,最后纤维化,钙化,跟腱增粗,并有结节形成。 跟腱滑囊炎一般发病于运动量不多的中老年人,典型的发病过程是突然出现了跟后部疼痛,足部肿胀,跟腱两侧可见膨出,局部皮温可升高,跟腱内外侧均可有压痛,被动背伸踝关节时可加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