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解剖角度来说,岗上肌腱与喙肩弓下方穿过,止于肱骨大结节、前区肩关节时容易发生碰撞。1972年尼尔提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特征是肩峰前突的下表面边缘增生骨刺和骨赘,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肩袖和骨头反复撞击及会接韧带的牵拉引起,在大多数病例中肩峰的前1/3为撞击的部位。 目前认为存在四种撞击征:原发性撞击征、继发性撞击征、喙突下撞击征、内在撞击征。原发性撞击征是一种经典的撞击征,不伴发其他病变;继发性撞击征当喙肱关节不稳,肱骨头发生位移,特别向前位移时,肩袖和喙肩肱发生碰撞,称继发性撞击症;当喙突过度突出时,可以发生肩袖与喙突碰撞,引起肩部疼痛,成为喙突下撞击征。 当经过喙肩肱下结构增大,导致与喙肩肱发生碰撞时,这种碰撞原因被称为内在原因。比如肩袖的增厚、肩袖内钙液的存积、肩峰下滑囊的增厚等。当肩峰下容纳肩袖空间消失的时候,会造成外因性的肩峰撞击征,比如肩峰下骨刺形成、肩峰骨折或者病理性肩峰,肩锁关节下表面骨赘突出都可以造成这种撞击征。
腱鞘炎主要发生在手指和手腕部。手指部的狭窄性腱鞘炎,最常见发生在拇指,其次是环指和中指。 狭窄性腱鞘炎,常在手指运动时表现出来。患者主诉有无痛性的手指卡压和弹响,位于掌指关节位置,触诊时可以摸到一个有压痛的结节,有时患者没有卡压,但表现为主动活动变慢或活动度丧失,被动活动良好。这些症状晨起时严重,手多次活动后症状减轻。病程很长的患者可以有关节挛缩,属于比较轻的关节挛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手腕部狭窄性腱鞘炎是指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手尺偏时疼痛是主要症状,在抗阻力伸拇指桡偏时也会有症状。检查时发现在桡骨颈突位置有时还可以有压痛的结节,在背侧骶间隔上有触痛和压痛,在拇指置于手掌做握拳尺偏动作时可以诱发疼痛。
腕关节腱鞘炎是指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其主要表现是手尺偏时疼痛,在检查的时候桡骨颈头的位置有一个有压痛的结节。 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支具固定自动补,理想的方法是用软的紧固定和限制拇指活动的护腕。另一种方法是注射可得松,用于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单次注射后,约有60%的患者症状能够缓解,部分患者需要多次注射,间隔两到三周可以重复注射。 手术方法是指切开松解术,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注意保护桡神经浅支,牵引皮肤后,切开第一间隔的腱鞘,完全暴露拇短伸肌肌腱。术后用短的拇指张开支具固定一到两周,然后去除支具开始活动。
手腕骨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常常不需要手指制动,对有症状的患者可以用可的松行腱鞘的注射。如果保守治疗期间症状加重或者治疗一到三个月无效应手术治疗。症状严重的患者卡压表现明显,则应直接进行松解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经皮松解和切开松解两种方法。经皮松解的方法是用注射器针头将狭窄的滑车切段,切开松解方法是在直视的情况下将狭窄的滑车切除。这种方法松解更加彻底。手术后手指不需要制动,应该鼓励患者进行主动活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大约在3%,主要由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感染、机械黏连、机械损伤,部分患者有不缺松解的的表现。
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 主要检查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贫血和各种类型的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骨髓发育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某些寄生虫病,如疟悸、黑热病等可检测寄生虫。 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可以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骨髓穿刺也可以观察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 穿刺部位常选择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腰椎激凸,最常用的部位是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