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由于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和或者是作用缺陷而引起,那么导致长期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出现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的进行性的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病情严重或者是治疗不规范可出现急性的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糖尿病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病死率增加,因此需要积极防治。 患者需要积极地进行血糖的控制,降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糖尿病足:第一,基础的治疗就是要求患者戒烟控制体重,严格控制血糖,积极纠正各种影响坏疽愈合的不良因素。 第二,对于坏疽部位进行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每日常规消毒换药。 第三,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进行合理的足部护理,以及防止来自外部的损伤。 第四,抗感染治疗,因为糖尿病足常常感染难以控制,需要根据对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采用合理的抗生素。 第五,对于血管病变严重的患者,需要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应该行介入手术治疗,也就是腔内血管重建术,使远端缺血的组织重新获得血供。 第六,改变足部的异常,可以通过足部压力计来了解压力分布,然后利用特殊矫形鞋或矫形器来改变患者的足部压力。 第七,可以在坏疽部位敷湿性敷料,可防止伤口进一步受损,减少感染的风险,促进伤口的愈合。 最后如果积极治疗仍然发生肢体坏疽,需及早实行截肢手术。因糖尿病足的截肢手术死亡率很高,所以应该尽早积极治疗,以避免截肢的手术风险。
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或者是老百姓所说的烂脚。烂脚前常常有以下一些症状发生:第一,皮肤瘙痒,干而无汗,下肢冷凉浮肿,或者是干枯,皮肤颜色变暗以及出现色素斑沉着,还有腿毛脱落等; 第二,足背动脉波动减弱或者是消失,深浅反射迟钝或者是消失; 第三,出现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下如同踩棉絮感,还有行走间歇性跛行、疼痛等; 第四,是足部形状的改变,如出现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夏科氏关节,骨质破坏,还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等; 第五,肢端皮肤出现干裂或者水泡、溃疡、糜烂等等,这些都是糖尿病足前期的一些症状。出现上述症状患者需要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并积极的控制血糖。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人体中尿酸百分之八十来源于内源性的嘌呤代谢,百分之二十来源于食物。血清尿酸在三十七度的饱和浓度约为四百二十微摩尔每升高,大于此值即为高尿酸血症,但是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在临床上男性的尿酸正常值为一百四十九到四百一十六微摩尔每升,女性的就是一百五到四百二十微摩尔每升。女性如果是绝经期前,她的尿酸值是八十九到三百五十七微摩尔每升,也就大约相当于九十到三百六微摩尔每升,绝经期的女性尿酸值的水平与男性相同,如果超过以上指标就表明尿酸是增高的。
血尿酸水平过高则痛风的发生风险增加,为使血尿酸下降到正常范围,避免痛风的发生,需要采用以下措施: 第一,一般治疗包括控制饮食的总热量,限制饮酒和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摄入,每天饮水两千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还有需要慎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 第二,包括降尿酸的治疗,目的就是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降尿酸的药物有两大类:一个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包括苯溴马隆等;第二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包括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等。还有一些可以应用碱化尿液的药物,比如说碳酸氢钠等。 另外,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常常与代谢综合征伴发,应积极进行降压,降脂、减重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综合治疗。